第一书记在阳信|李传坤:把心扎在梨园里,领着乡亲们蹚出共富路
仲夏夜的风带着甜丝丝的梨香,阳信县金阳街道梨园村的“共富广场”上正热闹着。篮球“砰砰”拍打着地面,广场舞的音乐里裙摆飞旋,孩子们追着跑着笑成一团,这股子喧腾的烟火气,把村子的夏夜烘得暖融融的。来自山东省自然资源厅的第一书记李传坤站在边上看着,眼里心里都热乎。想起刚到村时,开党员会没多少人来、村里道路“晴天一身土、雨天一身泥”、梨果滞销梨农们愁眉苦脸的样子,好像都被这晚风轻轻吹散了。
手机上开党课,党员的心气儿顺了
2024年正月刚到梨园村,李传坤就遇上件头疼事:叫党员开会,会场稀稀拉拉坐不满,大伙儿低着头不吭声,气氛闷得能拧出水。“白天要下地,晚上还得顾家里……”老党员们的难处,道出了村里党建的老问题。
转机就藏在大伙儿天天摸的手机里。李传坤灵机一动:“农闲时候学,把课堂搬上微信!”第一条解读中央一号文件的“微党课”短视频发到党员群里,寂静立马被打破——七十多岁的老党员发了条语音,带着浓浓的乡音:“这法子中!坐在炕头上就能学,讲得明明白白!”就这一句话,群里瞬间炸开了锅,你一言我一语聊得火热。
打这起,梨园村有了“三改”新法子:开会时间改在周末傍晚,农忙不耽误;学习形式线上线下结合,微信群里学政策,田埂边上议村务;每月固定日子,党员群众凑一块儿商量村里事。变化肉眼可见:现在开会人来齐了,线上学习也没人掉队,每月“唠嗑会”上,带着方言的争论声成了村里最鲜活的动静。
打破“各扫门前雪”,六个村攥成一个拳头
作为省自然资源厅六位第一书记的领队,李传坤琢磨着,得让大伙儿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。第一书记所在的村处于省里重点打造的“水韵梨乡”乡村振兴示范区。第一书记到来之前,周边村子都是各干各的:你搞你的规划,我弄我的项目,资源撒了胡椒面,劲儿没往一处使,就像隔着道无形的墙。
为了改变这种状况,李传坤提出了“六人帮一村,一人帮六村”的理念。他拉起两套“联络网”:一边往上找街道,开“第一书记联席会”,先后开了二十一次碰头会专解难题;一边横向串起各村,带着驻村干部们走田坎、摸实情,定期坐下来给片区发展“号脉”。
有次联席会上,五村想合伙搞肉食加工项目,桌上却冷了场。“钱投进去,赚了咋分?”“技术跟不上,赔了咋办?”质疑声此起彼伏。李传坤不慌不忙铺开调研报告:“咱们搞‘风险共担、收益共享’,街道当后盾!”街道领导当场拍板:“我们来当服务员!”掏心窝子的话像春风化雨,把大伙儿心里的疙瘩解开了。最后,五个村的代表在协议上郑重签字,300万投资攥成一个硬拳头,给集体未来垫稳了底子。
路平了水畅了,村里的日子亮堂了
刚到梨园村那会儿,李传坤的鞋就没干净过——村道坑坑洼洼,下雨一踩全是泥,拉梨的货车颠得果子掉层皮;大点的雨下来,村子能淹成“小池塘”;一到晚上,村里黑灯瞎火,出门得摸黑走。这些事,李传坤看在眼里、急在心里。
村民盼啥,他就干啥!
脚下的路先修平:一万多平方米的胡同打上水泥,六千多平方米的沥青路铺得溜光。现在拉梨的货车稳稳当当,再也听不到果子颠坏的心疼声。
排水的沟挖通畅:一千多米的砖砌排水沟埋在地下,像装了“守护神”,困扰村民几十年的“下雨就淹”难题,这下彻底解决了。
晚上的灯要照亮:七十盏大功率太阳能路灯马上装好,到时候晚上出门,条条巷子都亮堂堂的。
“路平了,水畅了,灯也亮了,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盼头了!多亏了李书记啊!”村民老刘说起这些,眼里闪着光。村里的基础设施变样了,不仅日子舒心了,更给产业发展铺好了路。
暖心事办进心坎里,致富苗栽在梨园中
乡村振兴好不好,不光看村子变没变样,更看村民脸上笑没笑。年关时,李传坤给困难户送米面油,让灶台暖起来;常去空巢老人家唠家常,让心里热起来;请市里的专家来村里义诊,王大娘早早就排上队:“以前想都不敢想,大专家能到咱村来看病!”金秋助学时,他给新大学生送助学金,把希望装进书包;给行动不便的村民配辅具,让他们走路更有尊严……
但李传坤知道,一时的温暖不够,长久的致富才是关键。他给梨园村引进了“丹霞红”梨新品种,果子品相好、价钱高,现在新栽的梨苗已经扎根发芽,绿油油的透着希望。加上五个村合股的肉食加工项目,这两样就像给村里安上了“致富双引擎”。
村民们都说:“李书记办的事,桩桩件件都说到咱心坎里、办到咱急需上。”现在的他,早成了梨乡的“自家人”。
站在新修的村道上,李传坤望着广场上的灯火,看着地里茁壮成长的“丹霞红”梨苗,心里踏实又温暖。一年半的时光,汗水洒在了这片土地上,感情也深扎在了乡亲们中间。“梨园的梨花年年开,乡村振兴的路得一代代接着走。”他笑着说,“只要乡亲们日子有奔头、笑脸越来越多,我这付出就值了。这片‘水韵梨乡’,早就成了我心里的家。”晚风吹过,广场的笑声、即将亮起的灯光,正一起描绘着梨园村更暖、更亮、更有盼头的明天。(李建树)
